儿童语言在一岁半至三岁时,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。到三岁时,一般日常的用语都会说了。不过也有的孩子开口较晚,快2岁了还只会叫爸爸,偶尔说一个睡觉觉,家长教导半天收效也不大。
判断孩子是否有问题的关键在于,孩子懂话吗?如果孩子能听得懂大人的话,并且能够有适切的情绪或者是行为的反馈,那么开口说话是早晚的事儿。
然而,孩子不说话,很有可能都是家长的错!
今天,我们就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大家聊聊孩子说话晚这件事。
1“贵人语迟”,多半家长太勤快
曾经有个家长咨询,宝宝两岁半了,却不说话。要吃饭就拍拍小肚子,要上厕所就皱皱眉头。于是大人心领神会,都会帮他解决了。
如果宝宝所有的需求,都可以通过眼神和简单的声音达到目的,宝宝自然就懒得开口了。要想宝宝早开口,还得要靠家长“逼一逼”。
比如宝宝要喝水,可以问“要什么呀?”、“要吃苹果吗?”、“要喝水吗?”。
讲水杯递给宝宝的同时,告诉他:“下次要喝水的时候,要说‘喝水’,不然妈妈不知道你要的是什么。”
这样的次数多了,宝宝慢慢就会知道要如何表达了。语言就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交流学会的。
2与宝宝对话,口型要夸张
如果你对外语不太熟悉,一定希望和你对话的人说得慢一点。和宝宝对话时,爸爸妈妈也可以说得慢一些,语速比平时稍慢,口型可以略显夸张。
妈妈可以经常跟宝宝面对面,反复玩一首相同的拍手童谣。等和宝宝玩熟了以后,可以偶尔漏一两个词等宝宝来接。
4语词扩展,不断复述
大人在理解宝宝表达的内容后,应自然而然地帮他扩充得更完整,并复述给宝宝听。